為滿足未來全球對復合型國際審計人才的需求,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融合多種文化、通曉國際準則、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南京審計大學國際聯合審計學院推出了中法雙師授課的教學模式,在教學育人這一環節為我國國際化人才輸送奠定基礎。

為滿足未來全球對復合型國際審計人才的需求,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融合多種文化、通曉國際準則、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南京審計大學國際聯合審計學院推出了中法雙師授課的教學模式,在教學育人這一環節為我國國際化人才輸送奠定基礎。
南京審計大學國際聯合審計學院是經教育部批準于2020年4月由法國SKEMA商學院和南京審計大學合作成立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在疫情影響與初試牛刀的不確定性下,此創新教學模式是如何順利實施的呢?讓我們走近國際聯合審計學院2022/23學年秋學期“管理學”課程(Principles of Modern Management),一起看看吧!


1. 管理學課程教什么

作為國際聯合審計學院四個專業共同的學科基礎課,該課程為管理學科做了入門介紹,旨在通過將管理理論與應用實例相結合,來幫助學生掌握執行管理活動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巧。課程從企業管理者的角度出發,圍繞管理學四大職能,即計劃(Planning)、組織(Organizing)、領導(Leading)和控制(Controlling),探討現代管理的要點問題,剖析管理者的角色及其所應具備的技能和能力。本課程有助于學生理解現代公立和私有組織的需求,包括國內外的新興趨勢。


2. 教學模式與流程
管理學課程的管理也巧用管理學的四大職能,通過中法雙師模式得以實施。課堂教學與互動主要由法方教師負責,履行計劃(Planning)與組織(Organizing)的職能,包括設計教學大綱、制作與展示教學課件、運用圖文視頻進行輔助教學、在案例與課程討論中融入關鍵知識點等。

(暑期緊鑼密鼓的前期準備工作)
課堂上觀察學生的表現、課后對學生進行指導并反饋的工作,主要由中方教師負責,履行領導(Leading)與控制(Controlling)的職能。有同學表示:“透明的打分制度讓課堂的參與感更加切實。”課堂參與分可以激勵同學們踴躍參與課堂討論,使同學們更加專注于課堂,更主動地去思考。中法雙師“引教”與“領學”的角色之間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為課程的順利開展與進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課程采用國內外優質、經典教材進行全英文授課,同學們在該模式下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獲益和感受頗深。2021級IFA2班楊雪迎同學反映:“課前預習、文獻查閱及純英文閱讀的習慣大大提升了我們的知識儲備和英語水平,使我們能夠更充分地迎接課堂。多次展示匯報也讓我們更加得心應手地用英文發表自己的所思所想。”同學們在吸收課程知識的同時,將對英語語言的學習融入其中,不斷提高英文溝通能力,為以后適應全英文工作環境打下基礎。

中方教師邢祥娟認為:“中法雙師模式兼顧了中外教學的特點,減少了語言障礙帶來的對專業內容理解的偏差,更有利于專業課程的學習。”本課程在保持法方課程的深度與特色的基礎上,依據中國現狀對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在保持管理理論體系完整性的同時更貼切國情,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法方Devin Smith老師與
中方周英老師合作授課中)

為激發同學們對管理學的學習興趣,課程組選取的教學案例涉及多個領域——從國際視野到潮流熱點,從政策技術到社會議題,從游樂園到足球場,從電子科技產品到食品創新·····這樣的設計促使同學們以興趣為導航,優化自己的學習路徑,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每堂課明確地列出教學目標,以圖文并茂的方式,深入淺出地進行概念闡述和理論解析。講義言簡意賅,以知識要點取代了密密麻麻的知識點,不倡導學生對知識進行一味的背誦和記憶,而是把更多時間交由案例討論與課堂互動,及時將概念具象化,便于同學們消化吸收。每次的案例針對上堂課的知識進行討論,這促使同學們及時運用所學知識,并且在案例討論中,每個小組需要通力合作,選定成員輪流代表小組發言。
例如,在第八章“員工激勵”,同學們討論了李·科克雷爾對迪士尼員工進行激勵的案例。管理者花大量時間激勵員工是否非同尋常?馬斯洛需求的哪些層次可為客戶提供卓越服務?管理者在員工激勵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否對不利于組織成功?這三個問題逐層遞進,啟迪同學們思考員工激勵的大眾性、適配性以及合理性。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打破了對知識進行死記硬背的慣性思維,更是讓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其中。同時,同學們能夠在此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加自信、自如地展示自己。

(學生隨堂匯報展示)
臨近期末的一次大型匯報展示則要求每個小組就小組論文進行宣講,將教師的輸入化為同學們的輸出,考核方式也因此由單一的應試考試變為由小組論文、課堂展示、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組成的多重考核方式,促使學生將認真和專注的學習勁頭貫穿學期始終。

(學生期末小組答辯)


3. 課程運用與學生反饋
管理學的魅力之一在于它的“親和性”——易于理解,便于即學即用。在進行小組成員確定、選題研討、任務分配、進度計劃、課堂展示等一系列安排時,同學們便已經將管理學的知識潛移默化地運用其中。學院注重小組合作的考核模式,很多課程都有類似的作業。據同學們反饋,在接觸管理學課程后,小組合作變得融洽且順利許多,也能更大化地產生多人小組1+1>2的效果。
本課程的實際性與前瞻性也有目共睹,例如課堂案例探討了中國企業如何在疫情下“走出去”及數據分析對于足球競技成功的影響等。本學期的小組展示要求同學們就當下科技諸如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AI)、物聯網(loT)等對某行業內企業的管理職能的影響進行分析和討論,這需要同學們不僅對其現狀進行分析,而且預測在科技日新月異發展之時,在不久的將來(比如2035年),該行業里企業的管理學職能將如何變化。同學們運用辯證思維,貫穿過去和未來的時空,在管理學理論和實踐的支持下,做出天馬行空的想象和預測。在學術思維與發散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對管理學的理解和認知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該課程中的案例研究以及企業管理的模式化、流程化等知識也觸類旁通于其他課程的學習。或主觀,或潛移默化,同學們會將其知識輕易遷移,融會貫通于學習、生活和未來的工作中。比如,在數據庫基礎與運用(Introduction to Relational Databases)課程的小組展示中,同學們將企業的生產流程與管理鏈條應用其中,將模塊規范化整理分層,很好地詮釋了學科間的碰撞與融合。



本課程及時反饋效果好,后續影響深遠。對此,國際聯合審計學院的同學們收益匪淺,比如能比較容易看懂財經和管理類新聞;對于如何擔任學生干部的角色和如何管理自己和他人有了一些思路;遇到實際案例可以直接應用所學進行思考和分析等等。即學即用的模式也可運用于同學們身邊的組織或團隊管理,諸如社團、學生會等學校組織、大創、互聯網+等創新創業競賽的小組管理、校企合作等。除此之外,該課程所賦予同學們的體驗與思考也許能讓一個未來的管理者初步具備管理者應有的格局和視野。

4. 模式評價
中方教師邢祥娟認為:
“該模式實現了真正的全英文授課環境,讓同學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迅速地提高英語應用能力。同時,確保了同學們準確地理解和運用有關知識,有利于同學們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該課程變傳統教學為研究導向型教學,增加了同學們參與的積極性與可行性。”
法方教師劉蕓認為:
“該模式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例如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得益于這些能力的提升,學生能夠在管理學這門課程的課堂討論和小組作業中做到有條不紊、從容不迫,也能在全英授課的模式下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國際化視野和全球化思維。”

(劉蕓老師在授課中)
該教學模式在兼顧法方教學理念的同時,很好地融合了中方的教學管理方法,從而提升了教學的柔性和靈活度。作為法方教師,劉蕓認為:“這種模式促使我去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法方的教學思維,同時將中方的管理方式運用其中。在這個過程中,課程組中方老師都給我提供了很多幫助和指導,包括控制進度、安排內容、對學生進行評價、和學生溝通等等,也讓我學習了如何用動態的、變化的思維去看待和解決問題。因此,我覺得對于法方老師來說,這種模式既是挑戰也是機會。不管是課堂教學還是考評過程,中法雙方需要做到相互糅合又相互統一,對于可能存在文化背景沖突的情形,雙方都以提升教學質量為前提來尋求解決問題的平衡點。”
課程負責人、法方教師蔡宇杰認為:
“該課程踐行國際化人才的中外聯合培養,不僅僅表現在所有教師都有海外求學背景和工作經歷,而且在教學體制、教學模式和育人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合理的本土化落地,實現了真正的國際化和本土化教育的有效融合(Glocal)。” 蔡宇杰老師通過五個設問闡述了此培養模式:
1
What?
著力于選取怎樣的模式和案例,讓課程更加實際化、本土化,易接受并且運用。
2
When?
著力于章節的科學統籌分配,在符合考核要求的同時能讓同學們更易將知識吸收。
3
Where?
豐富運用教學媒介。邢老師也提出了線上線下聯動的優越性:“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和技術使得學習不再只是課堂的有限時間,增加了更多的碎片化學習時間,知識點的學習和討論可以更多地利用課后的時間”。
4
How?
著力于如何改進教學和進行創新。課程組積極探索改良,以同學們樂于接受的形式進行因材施教。
5
How often?
表現為不定期和定期的教師集體會議,課程組老師之間交流,相互學習。

(蔡宇杰老師在授課中)
劉蕓老師在交流過程中也感受頗多,她表示:“與教學內容和過程相關的問題,我會求助于經驗豐富、運籌帷幄的蔡老師。不管什么問題,蔡老師總能給出合理完滿的解決方案。教學過程中的細節問題比如與學生溝通、聽取學生反饋、尋求改進課堂教學的建議等,我會求助于心思縝密、細致認真的邢老師。此外,經驗豐富的邢老師和周老師還會在控制課堂進度及互動方式和時間方面給我提出寶貴的建議。”
課程組各位老師均積極參與教育議題,發揮自己的優勢特長,培養與學生的交互感,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在分工方面,中方老師及時反饋學生的問題,法方老師進行課堂的溝通與課程的把控。課程的有效開展也離不開教輔團隊和教務后臺的大力支持。

(線上線下一體化互動:學生回答問題)


邢祥娟老師寄語:
希望同學們勇敢地打破舒適區。其實大家都很優秀,但有些同學會對英語本身還有一點害怕,有些不太敢講,還有時候總想著看看中文的意思;大家可以試著“Think in English”,改變可能是一小步,但日積月累,會收獲驚喜。
周英老師寄語:
量變產生質變,付出終有回報,只需在努力的過程中靜待花開!
劉蕓老師寄語: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在任何時候都保持對學習的熱忱而不蹉跎歲月,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隨波逐流,你會擁有一個高質量的人生。
魯倩老師寄語:
管理學不僅僅是關于管理企業,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Devin Smith老師寄語:
When you speak to yourself, speak kindly. Everything starts with you. I cannot emphasize this enough - this is my wish for you.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own career. It is not the university or your employer who are responsible. Seek more knowledge than is provided to you directly. If you commit to doing something...then do it to the absolute best of your ability. This requires working harder than the person next to you.
Make yourself proud of you. That‘s your job.
I'm very proud of each one of you...and that's a start.
陳佳名老師寄語:
老子說“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圣人之所以可以治理天下,是因為其掌握了天下歸一的法則。世界上80%以上的成功企業都只有單一的主營業務。多元化往往導致隨波逐流,無疾而終。君子立于不易之方,抱定一個目標,專此而已,一定能實現你的夢想!
蔡宇杰老師寄語:
管理學首先是一門科學。它的演變過程伴隨著深厚的學術思潮、衍生的學派、以及學者們的思辨與探討。希望課程的學習能夠激發學生們的學術興趣,并深入研究,對課程相關的學科(如人力資源管理、組織管理、戰略管理、營銷管理等)也可以做進一步探索。
同時管理學也是一門藝術,可以靈活運用于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希望同學們不斷更新迭代知識庫,探索新的人際和工作交互方式,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和社會環境。同時也需要完善更新正確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方式,學會預判并適度超前發展。希望同學們擴大全球視野,培養系統思維,提升管理和領導能力,同時借力于現代科學技術,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也祝管理學課程能夠保持常維新,不斷更新學科學術思潮,引入新的教學創新方法,從而形成穩定新穎的教學庫,實現課程的可持續性發展。衷心感謝每一位老師的辛勤工作,也感謝同學們一個學期的溫馨陪伴。望同學們新學期銳意進取,再攀高峰!
感謝教學團隊:
中方老師(Chinese side):
邢祥娟Xiangjuan XING;周英 Ying ZHOU
法方老師(French side):
劉蕓 Yun LIU;魯倩 Qian LU;Devin Smith;蔡宇杰 Yujie CAI
感謝教務和教輔團隊:
劉莉Li LIU;劉靜Sandy LIU;陳佳名 Nick CHEN;陳菲依 Feiyi CHEN;何苗Miao HE
來源 | 南京審計大學國際聯合審計學院